8月28日,新会书院内热闹非凡,新会区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项目成果展正在举行,吸引众多家长带孩子前来参观。本次展览以“传统文化浸润青春”为主题,分为“薪火相传·非遗根脉”“匠造天成·手作春秋”“柔韵千载·艺润童心”“少年破风·志在九霄”四大篇章,集中展示舞狮、武术、民乐、手作与体育五大类非遗与传统文化项目深度融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丰硕成果,正是新会区构建“传统文化浸润+实践能力锤炼+品德意志塑造”三维育人生态的生动注脚。
在天马小学的操场上,10岁的李华桐顶着3斤重的狮头,反复练习“采青”动作,汗水早已湿透衣背。这个暑假,他与20名同学组成的“雏狮队”一直为非遗展演加紧排练。校长梁国稳介绍,学校将舞狮动作分解为“马步三式”“狮形八态”等趣味课程,孩子们在锣鼓声中不仅掌握技艺,更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持。
“嘿哈”之声响彻校园,黄冲小学300名学生齐打蔡李佛拳的场面气势恢宏。家长刘妍玉欣慰地说:“以前孩子放学就玩手机,现在都抢着报名武术社团。”该校将蔡李佛武术融入每日大课间,并独创“武术+德育”模式,把“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融入拳谱教学,让孩子在一招一式中感悟做人道理。
从崖门铿锵的龙狮鼓点,到古井清越的琵琶琴音;从睦洲蚬壳画映日光华,到吕金铨学校曲棍球划出的飒爽弧线——新会以最乡土的方式,托举起最青春的梦想。正如天马小学那位小队员所说:“我举起的不是狮头,是未来的希望。”
近三年来,新会各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本地资源,打造“一校一品”差异化课程体系,累计惠及学生3.26万人次,真正实现“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
每周二、五,古井小学音乐室都会传来《木棉花开》的合奏旋律。“木棉花民乐团”从最初只有葫芦丝和简易打击乐,发展至今已拥有琵琶、扬琴、古筝、铙钹等各类乐器,规模不断扩大,更在省、市比赛中屡获佳绩。2023年,该团荣获“簕杜鹃花”江门市中小学民乐专场一等奖,真正让民乐在红领巾中生根发芽。
三江镇联和小学的“和美筝团”同样谱写民乐教育佳话。作为全区首支农村古筝队,团员从零起步,凭借日复一日的苦练,最终登上省级舞台,在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广东地方音乐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在睦洲小学,孩子们巧手执笔,以蚬壳为帆、以河沙为景,创作出一幅幅闪耀水乡光泽的蚬壳画;大鳌小学的丝带绣课程十年不辍,学生以丝为墨、以布为纸,绣出立体生动的乡土画卷;而会城伦文钜学校则将“红木文化”请进校园,家长与孩子共执刻刀,在雕刻打磨间体悟匠人精神。
这些手作课程将非遗传承融入劳动教育,让孩子在经纬交织与刨花飞扬间,理解“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与坚持。
吕金铨学校的曲棍球队虽成立仅两年,却已在市运会摘得桂冠;双水镇上凌时年小学的篮球少年们穿梭跃动,展现团队默契;王张瑞霞小学把足球列为特色,班际联赛、校队选拔如火如荼,让孩子们学会拼搏,更理解团队与荣誉。
体育不仅强健体魄,更锤炼精神。每一次击球、每一个传球、每一滴汗水,都是挫折教育与意志品质的生动课堂。
作为2025年正式启动建设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睦洲中学将课程延伸至课后与假期。无人机在蓝天划出弧线,生物园里观察记录细致入微,合唱团歌声清澈悠扬……学校通过“素质培育+学业提升”立体模式,让1284名寄宿生“住得安心、学得开心、成长放心”。
从非遗传承到手作创造,从艺术熏陶到体育竞技,新会乡村学校少年宫以多元实践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立体课堂,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充满活力的教育现场。在这里,传统不只被学习,更被体验;文化不只被记忆,更被创造。少年们击响的每一道鼓点、绣出的每一段丝线、完成的每一次传球,都是乡土基因的现代表达,也是文化自信的青春绽放。
新会乡村少年宫用真实的教育实践证明——最美的素质教育,就生长在乡土之中;最动人的成长故事,正发生在文化传承的路上。
原标题:《舞狮习武、抚琴作画、绿茵竞技……新会乡村学校少年宫点亮孩子多彩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